合肥晚报公告遗失登报中心

千年古镇-合肥下塘镇

 

下塘的称号很多,千年古镇、古韵下塘、魅力新城;有人盛赞下塘烧饼的美味,有人笑言合肥市场上的龙虾一半来自下塘;埠里古墓群神秘面纱的撩开,让下塘更加声名远扬。有缘探访下塘,心便蓦然急切起来,尽管有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一路相随,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竟也觉得漫长。

  一、百姓误称得名下塘

  下塘历史悠久。据《江南通志》记载,淮南王刘安曾在距今下塘以南十余里的地方建置了古成德县,由此,坊间有下塘开埠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说法。

 

  何之元《梁典》记载,公元526年,胡龙牙掠芰蒲城,生擒五千人。下塘周围的塘是建芰蒲城构筑城墙或修筑掩体时取土所成。有人据此判断,下塘距今约近1500年历史。

 

  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则是下塘始建于北宋年间。《中国历史图集》《元丰九城志》记载,北宋期间有“夏塘镇”。《长丰县村落得名略考》记载:明嘉靖《寿州志》记为“下塘”,继而沿用至今。

 

  而名称究竟为何由“夏塘”变为“下塘”,当地民间传说,是这里池塘数量众多,百姓们误称导致的。

 

  建芰蒲城取土筑城墙,下塘周边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池塘,东有南马塘和北马塘,南有黑宣塘,西有牛市塘,北有庙塘和仙塘。尽管洪武年间,李姓先民自江西迁入,在此搭建茅庵居住,出现了“庵子李”等称谓,但至清康煕、乾隆年间,盛世人丁旺,物丰贸易兴,过往行商走贩渐次增多,此地四周有塘,外地客商一出街便下到塘埂,百姓们于是称之“下塘”,沿袭至今。

 

  二、谋镇抚置凤庐知署

 

  在“老下塘”镇老年大学校长孙乐禹引领下,我们来到了下塘曾经的主街道——后街。孙乐禹介绍说,这里是当年凤阳通往合肥的必经之路,是青石板铺就的官道,著名的凤庐分防同知署旧址就在后街。

 

  下塘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,倭寇横流之所,清朝时期,民风依旧强悍。下塘地跨凤庐,襟带两淮,经济地位十分显耀,自然也会带来统治上的许多难题;商贩鳞集,人口流动不定,居民又急需朝廷严束番众,整肃市场,歼灭谋劫抢夺之徒。各种因素形成的治安隐患,迫使官方不得不考虑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。

 

  《清宣宗实录》载:“安徽凤阳府属之寿州……庐州府属之合肥一带地方,民风强悍,遇事忿争,往往号召多人持械格斗……请饬查办。”

 

  道光年间,清政府设凤庐分防同知署,移驻下塘,这里便是凤阳府和庐州府的二府衙门,号称文武衙门。文衙门设在现在下塘中心学校所在地,至清同治七年改为协防外委,武衙门旧址位于街南原下塘木业社处,南北统辖下塘,以谋镇抚。凤庐分防同知署历经了65个春秋,曾给下塘地区的经济繁荣带来过一时的辉煌,之后渐渐走向没落。

  三、千年文化荟萃之地

  漫步后街,孙乐禹在下塘中学门口停下了脚步:“这里,你一定要拍张照片,你看,校名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。”

 

  下塘历来奉行教育为上,文风盛行,人文荟萃。翻开古镇悠悠千年的历史画卷,仅晚清时期,这里有进士、拔贡、武举、廪生、秀才等名号的就不下20人。由私塾学堂演变为公立学校的下塘中学,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创造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历史,使县域数以万计的农家子弟走进校园,又从校园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,更是古镇的文化名片。

 

 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,下塘中学是全国农村的一所名牌中学,在华东地区和上海育才中学齐名,曾经有过育才加下塘,老虎添翅膀一说。因为下塘中学的课程设置、学制改革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,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亲自批示:可在下塘一试。《人民日报》等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下塘中学教学设置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、教育部长何伟等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临视察,郭沫若亲笔题写校名安徽省下塘中学,《安徽日报》曾专题报道学校办学特色。丰厚的历史馈赠让下塘中学声名显赫,誉满江淮。

 

  沿下塘中学前行,原交通旅社北边,有一家再寻常不过的小百货商店,孙乐禹说,这里是古才德牌坊旧址。

 

  当年,有一位秀才赴京赶考,途经下塘,迎面遇见一位年轻女子。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,秀才顿觉不祥,仰天长叹:“今年科考我没有希望了!”女子见此,微微一笑:“科举考试凭的是才学,与你路上遇见什么人无关。”并赋诗一首鼓励秀才。秀才重拾信心,后来高中进士。为了纪念那位才德兼备的女子,就在他们相遇的地方建了一座才德牌坊,昭示后人。

 

  四、古韵情怀根植内心

 

  走在下塘的街头,总是听到人们谈论下塘的“古”,古庙、古寺、古井、古巷,最有影响的有文昌宫、金钟寺(大殿)、东岳庙等。“三步两座桥,九路大瓦房”,屋檐井、古驿站、三街六巷,处处有故事。

 

  后街西侧,是“三街”中的大街和小街,连接后街与大、小街的,则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井巷,老人们从小就听祖辈们说,明太祖朱元璋大军曾经在此驻扎。

 

  相传,下塘是人才辈出的龙兴之地。朱元璋打天下时,某年夏天路经下塘,当时天色已晚,听说这条数百米的巷道无蚊虫,便令大军就地安歇。一夜果真无蚊虫叮咬,将士们第二天精力充沛,无往不胜。彼时驻军在罗集的军事刘伯温听说此事,建观星台夜观天象,见下塘方位红光泛起,大为震惊:此为龙兴之地也,必须立即治理,方能使我大明安定。第二天,刘伯温即派遣士兵在下塘集各条通往外地的道路上挖井断掉龙脉。后来,下塘周边便有了三里井、小井、龙泉井等水井。

 

  “其实,井巷无蚊是附近九路大瓦庙香火旺盛所致,所谓的龙脉只是一个传说。”孙乐禹说,众多的古井估计也是百姓们为了生活用水所挖掘。

 

  家住井巷的严太珍家,还保留有一口屋檐井,长久废弃不用,井口已被一块水泥板覆盖,水泥板上,一个装有杂物的竹篮很随意地摆放着。十几年前刚搬来时,严太珍还偶尔使用过井水,惊叹于井下古砖瓦的精美。如今,随着自来水的入户,村民们告别了吃井水的历史,古井也只能作为一段岁月的见证,留在人们的记忆中。

 

  57岁的李仁河对大街、小街曾经的繁华记忆犹新。大街集聚着菜市、鱼市、粮行等,小街则是猪市、牛市所在地,童年时代几乎每天都在这里玩耍的李仁河,说起这一切如数家珍。兴之所至,他还跨步示范起三步两座桥名称的由来。可惜,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。李仁河有些伤感。

 

  的确,尽管下塘有着史书上可以查阅到的真实记载,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,但大多古迹现已难觅。不过,当说起自己的家乡,村民们瞬间嘴角上扬,眼神闪亮,每一个古迹的传说都能娓娓道来,正如下塘镇老年大学宣传委员葛德发所言,下塘的古不仅体现在古迹,还有百姓们根植内心的古韵情怀。

 

  五、产业新城宜居宜业

 

  地处长丰县中部,北距县城水家湖35公里,南距省会合肥北三环仅18公里,合水路、蒙城北路、淮南北路三条城市公路经过,青杨公路西接206国道、合淮阜高速公路,东连合涂高速公路,通往省城合肥的公共汽车每五分钟一班,下塘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捷。

 

  下塘是龙虾之乡、滨水之乡,镇内有六个大、中、小型水库湖泊,龙门寺、陶老坝、双河、大小栏冲塘坝多处,东、中、西有三条自然河流和一条瓦东干渠穿镇而过,可谓“六湖润泽、四水环绕、八方辐辏”。镇区属江淮分水岭北延多条脊背之中,虽说是岗冲交错的丘陵地理地貌环境,由于水源充足,在一般年景下,多数村、社区都可旱涝保收,下塘历史上也是粮、油、棉的重要生产基地,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。

 

  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,千年古镇下塘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近年来,下塘以打造合肥“新型工业化主战场,产城融合新典范”为目标,积极招大引强,不断夯实经济载体,重点打造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智能家居、新材料和涉铝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。种好梧桐树,引来金凤凰。偏光片、双杰电气、方大炭素……好项目纷至沓来。

 

  经济指标争先进位,美丽集镇建设同样稳步推进。南圩路、站前路宽阔平坦;一座座建设中的高楼拔地而起;城西公园有水有亭,一年四季三季有花四季常青,美不胜收;湿地公园近百种树木,建成后将成为鸟类的天堂……人居环境的改善,提升了下塘的颜值,也让百姓们的生活品质上了新的台阶。

 

  唱响古韵新风,扬起建设美丽城镇之帆,可以想见,未来万千美好,尽在下塘!